净息差态势稳:资产负债、境内境外多管齐下
在全行业净息差不断收窄的趋势下,净利息收入承压是各家银行面临的共性问题,为稳住净利息收入下滑态势,中行从资产负债两端积极调结构、控成本,其中不乏阶段性的亮点成效。
上半年,集团净息差1.26%,较上年下降14个基点,比一季度下降3个基点,净息差的季度环比降幅大幅收窄。
中行年报显示,一方面坚持量价协同发展,强化存款成本管控,付息负债平均付息率下降33个基点;另一方面持续优化业务结构,债券平均投资余额在生息资产中占比提升2.4个百分点,境内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平均余额在境内人民币客户贷款占比为72.51%,保持较高水平。
展望下半年的净息差趋势,张辉表示将持续加强存贷款管理,随着人民币定期存款逐步到期,负债成本下降的积极因素将逐步显现;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在待发薪、快捷支付、第三方存管等重点低成本负债类产品方面制定了战略性推进方案,目前已初见成效,低成本负债规模会逐步扩大。在贷款方面,将进一步加大对公中型授信客户这类综合收益较高的客户的拓展力度。
此外,相比于其他大行,中行的境外业务布局广、规模大,尽管美联储降息在即,但当前美元利率仍处高位,这对中行挖潜外币净利息收入提供了有利契机。
“我们会积极把握美元利率目前仍处于阶段性高点的窗口机遇,加大外币债券投资的投资力度,丰富债券投资品种、适度拉长投资周期,有效锁定较高的资产收益率。”张辉称。
全球化特色强:六方面巩固扩大传统优势
不论是拓宽非息收入来源,还是调结构稳住净利息收入基本盘,中行可调动的网络资源中,境外业务一直是其传统强项。全球化、综合化既是中行的特色,更是其经营业绩的有力支撑。
上半年,中行境外机构营收、税前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4.4%、10.29%,对集团的贡献度分别达到23.77%,29.76%。境内机构办理国际结算量2.1万亿美元、跨境人民币结算量8.5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6.51%和17.47%,市场领先优势稳固。在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的全球35家人民币清算行中占16席,继续保持同业第一。上半年,共办理跨境人民币清算业务560.67万亿元,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下一步,中行还会继续提升全球布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巩固扩大全球化优势。”张辉称。
如何继续巩固全球化优势?面对即将到来的美元降息通道,中行又会如何应对?发布会上,张辉透露了6个方面的安排:
一是全力打造以港澳为主体,多极发展的全球化新格局。进一步做大做强中银香港业务,把东南亚一体化发展作为集团全球化经营的重中之重。同时,结合各区域差异化特点,不断拓展利率环境更具吸引力的市场的业务,中东地区、中亚地区、南美地区的业务拓展力度会进一步加大。
二是持续加大境内外联动,主动借助境内外业务协调效应和收益的互补性,全球联动,有效增加集团整体的财务稳定性和增长韧性。
三是积极推动集团业务多元化,做大做强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业务。扩大金融机构客户的债券投资、外汇交易的总量,持续提升金融市场业务的综合价值贡献。优化债券投资结构,提升全球客群的报价能力。
四是强化综合金融服务,加强全球托管能力建设。今年上半年,中行已制定境外投资托管业务能力提升的三年规划。“中行有先发优势,我们有信心用三年时间打造和西方先进银行能力平起,甚至在局部领先的托管能力。”
五是加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抢抓人民币融资成本优势窗口期,吸引客户在贸易融资项目贷款中优先使用人民币;全力争取更多人民币清算行资格,提升人民币清算行履职能力。
六是强化风险合规管理,确保境外资产安全,推动风险管理数智化转型,进一步提升境外合规管理建设。
科技金融空间大:综合化服务提升含“科”量
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银行发展科技金融要改变传统授信思维,打造与科创企业资金需求相适配的综合化金融服务。近年来,中行在科技金融方面的探索初显成效。
截至半年末,中行科技贷款余额4.59万亿元,科技贷款占企业贷款比重超过30%,在主要同业中保持领先;综合化服务供给累计超过7800亿元。为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中行计划未来5年提供1万亿元专项综合金融服务。依托全球化服务网络,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的科技金融跨境服务,通过海内外联动、商投行一体化服务支持生物医药、芯片设计、智能计算等领域的科创企业登陆国际资本市场。
“下一步,我们将把科技金融作为集团战略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去推进。”张辉称,一是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全力服务“人工智能+”行动;二是做优综合化特色,构建投贷协同、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商投行一体化创新服务模式;三是发挥全球化优势,拓宽科技型企业跨境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