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财富网(www.515558.com)2025-8-20 16:03:12讯:
险资举牌动作频频。根据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险企已举牌超30次。涉及行业包括银行、保险、能源、公用事业等等,迄今举牌次数已创2015年以来第二高。银行股尤其受到险资偏好,被举牌次数近14次,且不乏同一险企举牌同一银行的情况。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平安)
href=/601318/>中国平安(601318)近期宣布举牌中国太保)
href=/601601/>中国太保(601601)与中国人寿)
href=/601628/>中国人寿(601628)H股,时隔六年再度掀开险资增配同业的序幕。
险资年内举牌30余次,至少锁定历史次高。这在国际注册创新管理师、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卢克林看来,核心动机有三:一是负债端久期拉长,保费净流入与到期再投资压力同步放大,必须用高股息、低波动的权益资产锁定利差;二是新金融工具准则切换,OCI账户可平滑市值波动,举牌后股息可计入经常性收益,ROE更稳;三是偿二代二期下,长期股权投资资本占用系数低于交易性股票,举牌可降低最低资本要求,提升偿付能力充足率。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还认为,监管部门通过调降风险因子、长周期考核等政策,鼓励险资增配权益资产以支持资本市场,政策引导也是险资密集举牌的重要影响因素。
正如分析人士所言,险资举牌热,主要受到在低利率环境下对优质资产的追求、政策引导打开险资长钱入市空间以及新旧会计准则切换稳定利润表三方面影响。而出于对稳定财务报表与作为中长期资金典型代表积极入市的双重考量,保险资金正在持续提升权益资产配置力度,后续仍存在加大配置比例的空间。而银行股、保险股所具备的“高股息、低估值”特征,也使得其成为险资扫货的重点对象。
年内险资举牌超30次 银行股为重点配置方向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港交所、保险机构发布的公告不完全统计,今年险企已经举牌30余次,仅次于2015年的62次举牌,且已经超过2024年全年举牌量。在举牌对象选择上,银行股格外受到险资偏好——年内险资14次出手举牌银行股,仅就8月单月而言就有邮储银行)
href=/601658/>邮储银行(601658)、郑州银行)
href=/002936/>郑州银行(002936)、浙商银行)
href=/601916/>浙商银行(601916)等上市银行被举牌。
港交所披露的信息显示,平安人寿8月12日在场内增持2651.5万股农业银行)
href=/601288/>农业银行(601288)H股股份,本次增持完成后,平安人寿持有的农行H股数量增至43.29亿股,占该行H股总数为14.08%。2月17日,平安人寿年内首度举牌农行H股,所持该行H股数量占该行H股总数突破5%。不到六个月时间,平安人寿持有的农业银行H股占该行H股总股本的比例提升了8个百分点。
此外,平安人寿还在今年1月、5月、8月三度举牌邮储银行H股,并于8月8日达到邮储银行H股股本的15%。
弘康人寿则分别于6月27日、7月25日、8月8日连续三个月举牌郑州银行H股,其持股比例已达到该行H股股本的15%。截至8月8日,其持有郑州银行H股3.09亿股,占总股本的3.39%。
同样在8月,民生人寿通过受托管理人增持并举牌浙商银行H股,至8月11日,民生人寿持有浙商银行H股数量约为2.96亿股,约占浙商银行H股股本的5.00022%。
除此之外,还有平安系举牌工商银行)
href=/601398/>工商银行(601398)H股、招商银行H股,瑞众人寿举牌中信银行H股、新华保险)
href=/601336/>新华保险(601336)举牌杭州银行)
href=/600926/>杭州银行(600926)等。
银行股因何受追捧?在业内人士看来,银行股“高股息、低估值、低波动”的特点契合险资的投资方向。
武泽伟认为,银行股成为险资配置重点,源于其独特的收益风险特征:一是高股息优势,当前板块股息率约3.98%,分红稳定性强,在低利率环境下具备“类固收”属性;二是低估值与低波动,银行股估值仅0.60倍(PB),显著低于其他高股息板块,且历史波动率为各行业最低,契合险资风控需求;三是政策红利,监管要求新增保费30%投入A股,银行股作为稳健标的成为首要承接对象。
卢克林也补充道:“信贷资产与保险资金同属‘人民币久期资产’,宏观利率下行周期中,银行净息差虽承压,但分红政策刚性,具备类债券属性。被险资多次举牌的银行,正是因其零售存款占比高、股息政策透明,符合险资‘类固收’审美。”
时隔六年险资再度举牌同业 中国平安增配太保、国寿
在银行股之外,时隔6年险企重现举牌同业的动作引发行业关注——近期港交所信息显示,中国平安近日耗资5583.87万港元、2.13亿港元分别增持太平洋保险及中国人寿H股,持股比例因此均提升至5.04%。而在回应举牌中国太保,即2019年以来首次有保险股被同类机构举牌时,中国平安表示:“相关投资属于财务性投资,是险资权益投资组合的常规操作。”
在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看来,险资配同行企业,不仅增加了可选的投资标的,而且能够进一步增加业务协同和改善资产结构。
从投资标的的自身特点来看,开源证券非银团队发布的研报指出:“险资举牌保险H股与举牌银行H股逻辑类似,是低利率和I9金融工具新准则下通过OCI账户增配高股息股票资产的延续。”
银行股所具有的“高股息、低估值”特点,在保险股中也有体现。“时隔六年,中国平安再度举牌同业,逻辑并非博弈保费增长,而是押注‘估值修复+资本协同’”卢克林分析称:“当前保险板块A股P/EV仅0.4—0.6倍,处于历史负一倍标准差,股息率6%以上,已反映极度悲观的新单与投资收益假设;一旦股市回暖,权益弹性极大。资本层面,偿二代二期对长期股权投资给予10%~15%折扣,举牌保险公司可减少市场波动带来的资本消耗,并通过共享再保、资管、渠道资源,实现协同降本。”
“简言之,低估值、高分红、资本规则友好,是险资‘买自己人’的三大支点。”卢克林总结道。
从险企资产配置的逻辑来看,增配以银行股、保险股为代表的高股息权益资产,在低利率环境与切换新会计准则的背景下对其平滑市场波动、稳定自身利润表具备重要作用。
据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上市业务华北及华西区主管合伙人任绍文介绍,新会计准则导致保险公司利润表的波动性明显增加,这一变化的核心原因在于金融资产分类规则的调整。
“在旧准则下,保险公司可以将大量权益类投资资产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而非当期损益,这样市场波动对利润表的影响相对较小”任绍文指出:“然而,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后,金融资产的分类要求更加严格,大部分权益投资和部分持有至到期或应收款项类投资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导致市场价值波动直接冲击利润表,使得净利润对资本市场的敏感性大幅上升。”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大部分保险公司开始调整投资策略和资产负债匹配策略,例如增配高股息权益资产并将其指定为FVTOCI。“这种做法的优势在于,FVTOCI类资产的股价波动不会直接影响利润表,仅反映在净资产中,而其利息收入则可以作为稳定的投资收益计入利润表”任绍文进一步指出:“因此,即使市场出现大幅调整,只要股息派发保持稳定和高分红率,保险公司的净利润就不会受到股价下跌的直接冲击。相比之下,如果这些股票被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那么市场下跌时,未实现的公允价值损失将直接减少当期利润,导致财务报表波动。”
多重因素促使险资举牌升温 后续权益类资产配置空间有望拓宽
“作为中长期资金的代表,保险资金存在权益资产配置需求,甚至有持续加大配置比例的需求”有保险资管机构业务负责人指出。
概括而言,保险资管机构管理的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寿险,前十年的利率高企带来了更高的寿险公司保单成本,而最近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收益率持续下行,资产端创造收益的难度增加。见微知著,这倒逼险企在资产端寻求更高收益、寻求更高的收益来源,股市成为险资配置的重要选项。
另一方面,任绍文分析称,受低利率环境和新会计准则(新保险合同准则和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双重影响,保险公司的财务报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收入确认模式、负债计量方式、金融资产分类以及低利率环境的多重效应等方面,进而导致当期收入规模压缩、利润延迟确认、利润表或净资产对市场波动更加敏感等等。
他同时指出,低利率环境的叠加影响使得新会计准则的冲击更为显著。一方面,低利率降低了固收类资产的收益率,压缩利差空间,直接影响保险公司资产端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负债端的折现率下行可能无法完全被资产端收益覆盖,导致利差损风险显性化,增加资产负债匹配的难度。
综上所述,险企需要在市场挖掘优质投资标的,为业务发展筑基。同时,政策也在大力引导以险资为代表的中长期资金积极入市,并从上调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限、调降风险因子、长周期考核、开展中长期股票投资试点等方面释放险资入市空间,催动险资配置权益资产的热情。
这也体现在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披露的数据中——截至二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为36.23万亿元,同比增长17.39%。其中,人身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合计投资股票的资金余额超3万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加近1万亿元。人身险与财险投资股票的资金占比分别达到资金运用余额的8.81%、8.33%,各自上行至2.87万亿、1955亿元,两类公司股票投资余额和占比均为2022年二季度以来高点。
对此,卢克林认为,加大权益配置对业务及报表的影响将呈“哑铃型”:一端是利润表改善,OCI账户下的高股息资产贡献稳定投资收益,降低净利润波动;另一端是资产负债表扩张,权益乘数抬升,偿付能力充足率承压。
“若股市上行,浮盈通过其他综合收益增厚净资产,可带动新业务价值与内含价值双升;若市场下跌,则需关注资本补充压力”上述人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