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质主体加速出清
央行2025年一季度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3月末,全国共有小贷公司5081家(注:由于批准设立与正式营业并具备报数条件之间存在时滞,央行统计口径小贷公司数量与各地公布的小贷公司批准设立的数量有差别)。贷款余额7366亿元,一季度减少183亿元。
而往前回溯,截至2024年3月末,全国共有小贷公司5490家,贷款余额7580亿元。也就是说,截至今年3月末这个时点,我国小贷公司一年来减少了409家。
据券商中国记者粗略汇总地方层面的公开信息,多地陆续清退、注销辖区内不合规小额贷款公司,公告涉及的小贷展业主体超百家,包括但不限于:
1月6日,湖南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发布公告称,该局开展全省失联、“空壳”地方金融组织排查工作,汇总形成失联、“空壳”地方金融组织名单(第一批)。名单包括82家机构,其中有16家小额贷款公司;
3月26日,云南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发布《关于“失联”“空壳”地方金融组织名单的公示(第一批)》,名单包括548家机构,其中名称或经营范围包含“小额贷款公司”的机构共109家;
4月3日,江西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发布的《关于注销部分地方金融组织经营资质的公告》共涉及7家小贷机构;
4月14日,大连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发布的《关于终止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开展互联网小额贷款业务试点的公告》,共涉及3家小额贷款公司;
4月23日,北京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发布 “失联”“空壳”小额贷款公司名单(第1批),共涉及8家小贷机构。公告明确,纳入“失联”“空壳”名单的小额贷款公司须于公示期内主动申请注销或退出行业。
在从业人员看来,监管部门正通过提高准入门槛、限制展业范围、强化穿透式监管等组合拳措施,引导小贷行业的低质主体加速出清。
“很多区域性小贷公司,资本金规模很小,获客和应用场景都很匮乏,它们即便不是空壳,其实也不太具备竞争力了。我觉得小贷行业也正在形成‘马太效应’,那些有大厂背景的、或者是有非常强势的互联网渠道优势的,比较容易经得起银行下沉信贷业务的带来的巨大挤压。”一名前互联网小贷公司总经理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腰部的小贷公司要是想在“夹缝中生存”,或应尽可能发力深耕细分及垂直市场,比如供应链金融、汽车金融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