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财富网(www.515558.com)2025-7-31 5:20:37讯:
长安汽车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成立,聚焦资源助力转型升级
公司动态 公司近况 7月29日,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公司新间接控股股东。
评论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成立,聚焦汽车及相关产业布局。据公司公告,2025年7月27日,兵器装备集团与中国长安汽车签订了《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分立协议》(以下简称“分立协议”)。根据分立协议,分立前兵器装备集团直接持有的长安汽车14.23%股份、辰致集团100%股权全部分立至中国长安汽车;本次权益变动后,中国长安汽车合计持有公司23.7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35.04%),成为公司的间接控股股东。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负责人表示,新央企未来将着力打造智能汽车机器人、具身智能等新质生产力,探索海陆空立体出行新生态,并加速全球化发展。我们认为,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是首家总部落户重庆的一级央企,其成立后我国正式形成三大央企汽车集团,顺应了国家推动央企改革、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的趋势,有助于集中资源、提升汽车产业竞争力。
新能源销量同环比高增,有望逐步减亏。据公司产销快报,2Q25公司销量为665,455辆,同比+3.7%,环比-5.6%;其中新能源销量达266,992辆,同比+56.8%,环比+37.5%,燃油车销量下降压力相对较大。公司新能源产品周期较强,受益于阿维塔06的带动,阿维塔4-6月销量均突破1万辆,2Q25销量同比+144%/环比+45%;启源Q07PHEV上市后2Q25单月平均销量达1.1万辆,2Q25启源品牌销量达5.2万辆(不含Lumin),同比+27%/环比+51%;深蓝月销稳健增长,4-6月保持良好的环比提升走势。1H25公司海外销量为299,426辆,5月16日,长安汽车泰国工厂在泰国罗勇府竣工投产,一期年产能为10万辆,后续将逐步拓展到年产20万辆。我们认为,公司新能源产品矩阵持续完善,规模化上量后有望减亏带动盈利改善;展望下半年,3季度启源A06(中大型轿车,搭载激光雷达)、4季度启源紧凑级SUV、深蓝紧凑级轿车有望上市,有望带动新能源销量继续爬坡。
盈利预测与估值 我们基本维持2025/2026年净利润预测,维持跑赢行业评级。A/B股当前股价分别对应17.6x/5.3x25EP/E。我们维持A股的目标价15.5元,B股估值偏低、股息率高,我们上调B股目标价11%至5.0港元,对应20x/6x25EP/E,较当前股价有17%/16%的上行空间。
风险 燃油车销量承压;市场价格竞争激烈;新车销量不及预期。
恩华药业
业绩符合预期,主营业务稳健增长
公司于2025年7月29日发布2025年中报: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30.1亿元(+8.9%,以下均为同比口径)、归母净利润7.0亿元(+11.4%)、扣非归母净利润7.0亿元(+10.3%),其中第二季度公司实现收入15.0亿元(+6.6%)、归母净利润4.0亿元(+9.9%)、扣非归母净利润4.0亿元(+9.0%),业绩整体符合我们预期。
新品带动神经类板块快速增长,麻醉板块发展稳健。2025年上半年,公司工业板块实现收入25.8亿元(+9.5%),其中麻醉类实现收入16.3亿元(+7.3%),我们预计核心品种咪达唑仑与依托咪酯整体稳健,瑞芬太尼、奥赛利定等管制类产品快速增长;精神类实现收入6.2亿元(+4.3%);神经类实现收入1.7亿元(+107.3%),增速较快,我们预计为新引入的安泰坦带来销售增量所致。
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创新研发管线渐次丰富。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约4.0亿元(+24.0%),在创新药研发方面,公司目前完成III期临床研究项目1个(NH600001乳状注射液);完成Ⅱ期临床研究项目2个(NHL35700片、YH1910-Z02注射液),开展Ⅱ期临床研究项目2个(NH102片、YH1910-Z01鼻喷剂);开展I期临床研究项目6个(NH130片、NH104片、Protollin鼻喷剂、NH160030片、NH140068片、NH280105胶囊)。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公司为国内中枢神经系统用药龙头,麻醉镇痛新品销售逐渐发力,自研+BD构建丰富研发管线,公司有望步入新发展周期,研发管线有望资产重估。我们预测2025-2027年公司营收分别为64.8/73.7/83.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2/15.3/17.5亿元,维持2025年公司目标价32.52元/股(对应2025年合理PE25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集采范围不断扩大;研发进展不达预期等。
海大集团
饲料业务基本面显著回升
公司披露2025年半年报。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88.31亿元,同比增长12.50%,归属净利润26.39亿元,同比增长24.16%,EPS1.59元,加权平均ROE10.70%,同比提升0.14个百分点。公司2025年2季度单季实现营业收入332.02亿元,同比增长14%,归属净利润13.56亿元,同比增长7.26%。
饲料销量同比显著增长,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2025年上半年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15850万吨,同比增长7.7%。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饲料销量约1470万吨(含内部养殖耗用量约105万吨),同比增长约25%,公司饲料业务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公司2025年上半年饲料产品销售收入471.39亿元,同比增长14.02%,饲料整体毛利率9.79%,同比基本持平。
禽料、猪料和水产料全面发力,增速比2024年回升明显。公司2025年上半年禽饲料外销量约730万吨,同比增长约24%;在下游养殖端禽肉和禽蛋价格持续低迷的行业环境下,公司积极发挥研发技术储备和专业优势,为产业赋能,积极扩大市场份额。公司2025年上半年猪饲料外销量约340万吨,同比增长约43%;公司一方面主动调整客户结构,重点开拓具备养殖优势、生命力较强的生猪家庭农场和规模场,另一方面积极开发生猪专业养殖集团,为其提供原料采购、饲料配方技术、饲料生产、品质监控、防病治瘟等多种服务,并整体输出为其托管饲料工厂综合服务体系,2025年上半年生猪养殖集团类客户的饲料产品销量取得显著增长。公司2025年上半年水产料外销量约280万吨,同比增长约16%,水产养殖行业在经历前两年较为明显的产能去化后,大部分品种触底反弹,养殖利润普遍较好,投苗投料积极性较强。
公司海外饲料业务保持高增长。公司2025年上半年海外地区饲料外销量同比增长约为40%,持续保持高增长。公司在稳健发展已有布局区域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区域,将国内成熟的竞争范式和核心优势复制到海外市场。公司在海外逐步布局种苗、动保产业,将目前海外“饲料产品力+服务体系”两个维度的竞争优势拓展到“优质种苗、优质饲料、优质动保、健康养殖模式、全面养殖管理指导”的养殖全链条的多维竞争优势。
种苗和动保业务积极开拓新品类。公司动保业务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6亿元,同比大致持平,公司紧贴市场需求实现产品创新升级,陆续推出功能料、保健料、酶制剂等各类创新产品,将动保产品与饲料合二为一,持续提升对养殖户的服务能力。公司2025年上半年种苗业务实现营业收入约7.7亿元,同比增长约10%,已在越南、印尼等国家投建水产和禽的种苗场,开启国际化战略布局。
养殖业务稳健发展。生猪养殖业务方面,公司持续聚焦生猪养殖团队能力建设和轻资产模式创新,着力摸索并推行“外购仔猪、公司+家庭农场、锁定利润、对冲风险”的运营模式。水产养殖方面,公司目前主要养殖品种为对虾等特种水产品,同时适当控制生鱼养殖规模,不断提升养殖专业水平。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公司净利润53.37/62.40/70.89亿元,对应EPS为3.21/3.75/4.26元,当前股价对应2025年PE为17倍,维持“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 畜禽疫情导致畜禽料销量低于预期、极端天气导致水产饲料销量低于预期、鱼粉和玉米豆粕等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南都电源
南都电源)
href=/300068/>南都电源(300068)重大事项点评—数据中心备电龙头,储能订单密集落地
公司是全球储能系统集成的前驱,早在2011年就拿到国内首个储能示范项目,并且长期深耕欧美市场,尤其是欧洲调频市场。此外,公司从铅炭到锂电储能均打造一体化布局兜底成本。并且公司是全球通讯、数据中心备电龙头,受益全球人工智能需求高增。近日,公司在国内外多个储能订单落地,结合此前在手项目较多,以及固态电池布局领先,我们预计公司经营有望陆续改善,维持“买入”评级。
苏试试验
2025H1点评:Q2归母业绩同比增26.1%,看好下半年增长提速
事件描述 苏试试验)
href=/300416/>苏试试验(300416)发布2025年中报,上半年实现营收9.91亿元,同比增8.1%;归母净利润1.17亿元,同比增14.2%;扣非归母净利润1.14亿元,同比增20.7%;其中Q2营收5.61亿元,同比增18.4%;归母净利润0.76亿元,同比增26.1%。
事件评论 第二季度营收显著改善。2025Q1/Q2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3.0%/+18.4%,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速转正且实现较高增长。分业务板块来看,上半年:1)环试服务:营收4.87亿元,同比增5.75%,随着军工十四五规划考核时点临近,军工检测订单加速释放,且订单执行速度明显恢复,带动营收改善;2)试验设备:营收3.10亿元,同比增6.32%,推测源于特殊行业订单在二季度的验收确认;3)集成电路测试:营收1.55亿元,同比增21.01%,上海和深圳实验室扩产逐步到位,且行业需求旺盛,带动营收释放。展望下半年,预计军工检测服务订单和营收增速将进一步加速,且半导体检测实验室的产能利用率提升也预计将贡献营收增量,设备销售营收也有望继续保持稳健增长。 2025Q2毛利率略有下降。第二季度公司实现毛利率43.0%,同比下降4.46pct;期间费用率同比下降3.17pct;净利率同比微降0.27pct。从业务板块来看,上半年环试服务毛利率54.95%,同比微降0.79pct,随着产能利用率的提升,盈利能力有望缓慢恢复;试验设备毛利率26.56%,同比下降4.66pct,推测主要源于价格竞争加剧;集成电路测试毛利率36.49%,同比下降6.38pct,主要源于上海和深圳实验室产能扩充带来人工和折旧成本提升,预计后续实验室负荷率的上升降带动盈利能力改善。
现金流:2025Q2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99亿元,同比增44.1%,现金流改善明显。 第三期员工持股计划完成过户,利益机制理顺。苏试试验在2019年和2022年分别推出了第一期和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并均实施完毕。2025年5月底公司发布第三期员工持股计划草案,授予股数705.9793万股,受让价格9.77元/股,覆盖员工数量约500人,包括董事、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董秘等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
积极拓展应用领域,产能投放持续进行。2024年底公司机器设备原值同比增长26.1%,产能扩张快速,为后续业绩增长提供支持。公司近年在深圳建设无线测试实验室;加快新能源汽车产品检测中心、宇航产品检测实验室扩建,持续拓宽下游领域;在泸州、绵阳等地设立专项实验室,细化试验服务网络建设。公司近年持续加大对苏州、西安、青岛、成都等实验室的场地建设和设备扩充;2022年对上海宜特增资3.8亿元用于上海、深圳和苏州三地集成电路测试验证能力的扩建,目前扩产进展顺利。
盈利预测与估值:公司在军工/新能源汽车/半导体检测领域的技术能力和服务网络具备优势,2025年预计军工检测订单加速释放,半导体检测需求景气,带动业绩修复。预计2025-2027年公司实现营收22.63/25.35/28.51亿元;归母净利润2.96/3.63/4.41亿元,同比变动+29.1%/+22.7%/+21.3%,对应PE估值27.0x/22.0x/18.1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行业竞争加剧导致盈利性下降风险;2、实验室产能利用率不及预期风险。
开立医疗
内镜新品打通高端场景,创新赋能器械平台公司
投资要点: 投资要点。开立医疗)
href=/300633/>开立医疗(300633)在超声、内镜等细分医疗设备品类处于国内领先位置,24年研发、销售环节逆势扩张,25年各产线迎来新品收获,随着国内医疗设备更新有序落地,短期有望在行业回暖周期中脱颖而出,中长期向器械平台持续发展。 HD-650打造4K智慧内镜,加速高端市场渗透。2025年,开立推出新一代高端产品HD-6504K内镜,通过新物镜、光学材料、成像焦距的设计,结合内镜制造的Know-How,产品清晰度向4K迈进,操作性也有大幅提升。iEndo系列内镜配置独立GPU,对临床数据各环节处理加强,针对不同科室和病种,实现AI辅助解读,赋能头部医院。HD-580中标价格已处于国产领先水平,与奥林巴斯等头部品牌价差缩小,随着HD-650的上市推广,公司内镜产品具备进一步往高端市场渗透潜力。
设备招采回暖,逆势扩张有望迎来积极拐点。受行业整顿及采购需求推迟影响,超声、内窥镜等医疗设备24年采购需求下滑明显,使得相关公司业绩承压。截至25年1-6月,国内招采活动逐步恢复常态,超声、消化内镜累计中标金额分别同比增长62.2%、30.0%,各地设备更新数量、金额较同期提升明显,行业景气度有望持续回暖。公司24年逆势扩张,销售、技术人员分别增加161、119人,总人数均达到历史新高,为产品推广和市占率提升奠定有力基础,有望率先迎来拐点。 产品、渠道深化布局,潜力业务释放长期增长动能。产品端,软镜快速迭代,步入高端场景,超声也通过80系产品突破中高端用户。微创外科、心内等种子业务团队磨合成熟,持续取得快速增长,有望亏损缩小,并稳步提升国内市占率,有望提供增长新动能。财务端,高端产品突破带来高质量增长,经历了2024年调整后,团队磨合成型,费用或有序维稳,利润压力逐步缓和,重回增长轨道可期。
盈利预测与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3.88/27.77/32.2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8.56%/16.32%/16.07%,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7/5.06/6.4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15.45%/64.85%/26.99%,当前股价对应的PE分别为45/27/22倍。选取澳华内镜、海泰新光、迈瑞医疗)
href=/300760/>迈瑞医疗(300760)作为可比公司,基于公司在影像领域领先位置,内窥镜业务持续高速增长,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风险、新品推广不及预期风险、国内政策变动风险、境外贸易冲突风险。
惠城环保
业绩短期承压,废塑料项目蓄势待发
2025H1营收小幅下滑,净利润受成本影响同比降幅较大。公司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实现营收5.6亿元(yoy-5.1%);归母净利润实现502.0万元(yoy-85.6%)。单季度来看,25Q2实现营收2.8亿元(yoy-5.9%),实现归母净利1332.4万元(yoy-7.4%)。营收减少主要系1)公司2月底才实现蒸汽并网销售,导致蒸汽收入减少;2)催化剂业务竞争激烈,催化剂销量下降,收入减少。利润同比下滑主要系:新项目不断开拓,项目储备人员成本、折旧费用增加导致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均有所增加,公司整体费用上升。
资源化综合利用收入有所下降,危废业务处置业务收入提高。资源化综合利用业务实现营收1.7亿元(yoy-25.2%),占比30.1%;其中营业成本1.3亿元(yoy-29.3%)。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服务实现营收3.5亿元(yoy+5.8%),占比62.9%;其中营业成本2.6亿元(yoy+5.2%)。2025H1危废业务子公司东粤环保实现营收3.7亿元(yoy+2.7%),实现净利0.51亿元(yoy-33.8%)。
毛利率有所提升,费用率受新业务开拓影响整体上升。毛利率看,综合毛利率上升1.5pct至25.5%,其中,资源化综合利用产品/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服务毛利率分别实现24.4%/27.1%,yoy+4.4pct/0.4pct。2025H1公司费用率整体上升,其中,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率分别为2.9%/11.1%/6.0%/2.3%,yoy+0.4pct/+2.9pct/+1.2Pct/+0.3pct,销售费率上升主要系销售人员增多和业务招待费增加;管理费率上升主要系职工薪酬等费用增加;财务费率增加主要系银行贷款增加使利息费用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1.1亿元(yoy-413.5%),主要系购买原料以及支付给职工的现金增加。
废塑料项目试生产成功,业务高成长性值得期待。东粤化学承建的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性项目已试生产成功,装置运行平稳。标志着全球首创的混合废塑料深度催化裂解(CPDCC)技术成功通过工业化验证,产品收率达92%以上,项目可复制推广性强,有望助力公司开启高增长赛道。
投资建议:随着公司废塑料业务业绩兑现,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实现营收17.7/27.5/42.0亿元,归母净利润1.7/5.0/8.8亿元,对应PE为215.0/73.9/42.0x。公司深耕危废循环技术,废塑料业务空间广阔,利润空间成长可期,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需求下滑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投产进度低于预期风险、应收账款风险。
华能国际
成本改善支持煤电盈利弹性,绿电扩张贡献业绩增量
公司发布2025年半年报。2025年半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20.32亿元,同比下降5.7%;归母净利润92.62亿元,同比增长24.26%;扣非净利润88.06亿元,同比增长22.64%。2025Q2单季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16.97亿元,同比下滑3.26%;归母净利润42.89亿元,同比增长50%。业绩增长主要系燃料成本降低与新能源规模扩张带动。此外,曲阜热电及上安电厂资产减值2.54亿。
煤电量价压力缓解,燃煤成本下降支撑盈利提升。电量方面,2025Q2单季煤机/燃机上网电量分别实现754/57亿千瓦时,分别同比-3.46%/+9.16%,相比与25Q1煤电上网电量同比24Q1下滑10%,Q2电量压力已有所缓解。成本方面,上半年入炉标煤单价917.05元/吨,同比下降9.23%。受益于成本煤价大幅下降,对冲电价下降压力,Q2单季度利润总额口径煤电实现度电利润0.044元,同比提升0.029元/度,盈利能力稳健提升。
新能源装机扩张带动电量高增长,拉动利润规模提升。装机与电量方面,2025Q2单季,风电/光伏分别同比新增装机102.475/280.28万千瓦;风电/光伏分别完成上网电量101/74亿度,分别同比+14.32%/+48.06%。2025H1整体,风电/光伏分别同比新增装机192.845/433.446万千瓦,分别完成上网电量210/122亿度,分别同比+11.39%/+49.33%。利润方面, Q2单季,风电/光伏分别完成利润总额16.58/12.59亿元,实现度电利润0.164/0.171元,分别同比下滑1.9/0.5分/度。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全国电力龙头优势突出,煤电利润持续改善,新能源转型成长空间广阔,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分别为127.28/129.76/135.61亿元,对应2025-2027年EPS分别为0.81/0.83/0.86元/股,对应2025-2027年PE分别为8.7/8.5/8.1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装机速度不及预期;火电灵活性改造、绿电交易等行业政策推进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涨价。
小商品城
AI大模型发布,看好数智化运营
事件:小商品城)
href=/600415/>小商品城(600415)AI大模型发布并开始内测,或将成为生意拓客和增长的新引擎:7月24日,小商品城携手阿里启动“世界义乌AI大模型”内测,广邀300多名义乌商贸人开启“沙盒测试”。
AI技术需求旺盛,ChinagoodsGMV有望进一步提升:当前,CG平台已经成长为一个综合型的服务平台,提供展示交易、贸易服务、金融服务、仓储物流、企业服务、生活服务、线上商学院、外商服务等服务,促进市场资源精准配置,节省交易成本。24Q3,平台GMV超608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6%。截至2024年底,累计使用及访问次数超10亿人次,用户数累计超20万,经营户私域流量活跃度增长72%,深度使用用户订单增长20%以上。目前义乌市场AI需求迫切,超一半商户每天使用AI工具,ChinagoodsAI数字应用累计调用量突破10多亿次,从测试效果来看,某商户在测试过程中选品上品效率暴增45%,订单也增长了15%,效果较好,在未来或拉动更高GMV。
AI技术赋能,撬动其他业务杠杆: (1)市场运营方面,公司转向全球化与全面数字化。从基础设施方面,第六代市场增加了数字大脑功能板块,设计成为全球小商品贸易的数据交易中心、数贸场景展示中心和新品发布中心,线上线下)
href=/300959/>线上线下(300959)结合提升市场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我们认为,当前除第六代市场招商之外,市场租金的提升为该业务的内生增长点,若AI赋能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则有望提升终端需求,打开租金上浮空间;
(2)商业销售方面,公司商品销售业务以进口为主,毛利低但空间大。公司为1039模式试点商,具备报关、结算等优势,能够支持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进行进口。2022-2024年,公司该业务营收49.49/68.08/92.55亿元,分别占比64.95%/60.25%/58.81%,19-24年,义乌进口占全国进口由0.07%稳步上升至0.44%,7月7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公告,推动“1039市场采购贸易”替代“买单出口”模式,未来空间广阔。我们认为,引入AI有利于公司进一步降低进口履约成本、提高效率,义乌有望进一步抢占进口市场份额,实现进一步增长。 投资建议:租金恢复+平台赋能+进口业务高想象空间,小商品城未来增长高确定性,预测2025-2027年营收205.30/259.43/290.26亿元,归母净利润40.81/60.14/68.16亿元,对应当前PE为29.59/20.08/17.72X,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海外通胀及衰退风险;关税风险;新业务不及预期;业绩预测和估值不达预期。
厦门钨业
深度报告:钨钼栋梁承伟业,磁材风华展锋芒
投资要点: 聚焦发展钨钼、稀土、能源新材料三大核心业务。公司形成钨钼、稀土、能源新材料三大核心业务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技术、资源与产业链的协同效应显著。公司拥有完整的钨产业链,稀土业务已实现从矿山到高端磁材的闭环运营,并持续巩固在新能源电池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 钨钼业务。公司具有前端钨矿山采选,中端钨钼冶炼及钨钼粉末生产、后端硬质合金、切削刀具等深加工应用及回收的完整产业链。公司直接和间接控制的钨矿山金属储量近200万吨,占全国30%左右;公司在硬质合金领域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硬质合金出口量占全国30%以上。切削工具定位中高端,产品覆盖3C、航空航天等领域。光伏钨丝方面,公司主流产品线径已达30μ以下,自主研发的光伏用高强度钨丝渗透率超50%,2024年销量达1070亿米。未来公司将推进产品细线化,推出强度更高、性能更好的钨丝产品,满足多样定制化需求。此外,公司积极布局核聚变装置用钨材等高端应用,形成技术壁垒与市场竞争力。
稀土业务。公司构建了覆盖稀土全产业链的协同体系,前端通过战略参股方式布局矿山开采及冶炼分离环节,后端以自主控股形式深度开发高附加值领域。采矿及冶炼端,公司与中国稀土(000831)展开合作,力争将福建省内采矿证下可开采储量长期维持在20万吨REO(稀土氧化物)以上。国外方面,赤金厦钨预计在2025年扩大稀土矿半成品产出规模。公司磁材产品下游应用领域包括新能源汽车主驱电机、家用电器、风力发电、工业电机,并且能够满足人形机器人用电机等下一代应用领域的规格及性能要求。产能方面,金龙稀土已实现15000吨年产能的落地,目前长汀、包头两地项目正稳步推进。 能源新材料业务。公司能源新材料业务主要由控股子公司厦钨新能运营,主要产品包括面向3C消费电子领域的钴酸锂、面向动力电池领域的三元材料,面向储能和动力电池领域的磷酸铁锂等。2024年公司锂离子正极材料销量9.86万吨,稳居国内行业前列;氢能材料销量0.39万吨,巩固贮氢合金国内领先地位。公司是钴酸锂领域的全球龙头,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一。三元材料方面,公司是高电压、高功率细分市场的技术龙头,聚焦深度研发,赋能高端纯电汽车、低空经济等领域。
维持对公司“买入”评级。在政策支持与需求升级共振下,厦门钨业)
href=/600549/>厦门钨业(600549)凭借全产业链布局、技术壁垒与产能优势,有望充分受益于三大行业的长期增长。预计2025—2027年公司EPS分别为1.33/1.59/1.79元,对应PE分别为18.62/15.65/13.84倍。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原材料价格及供应安全风险、行业政策风险、安全生产及环保风险、产品技术路线选择风险、项目推进不达预期的风险等。